目 錄
一、工程概述
二、編制原則
三、便道布置概況:
四、技術要求:
1、便道平面尺寸:
2、結構形式:
3、安全質量要求:
4、便道基本技術參數(shù):
五、便道的施工方案:
1、利用原有大堤路段:
2、跨塘填方段:
3、原太湖大堤拓寬段:
4、便道土方填筑質量控制措施:
六、過水便橋(具體方案另附):
七、涉水便道方案:
1、便道參數(shù):
2、施工順序
3、施工方法
八、便道的施工計劃:
九、質量保證措施:
十、安全保證措施:
便道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述
本項目位于xxxxxxxxxx內,樁號k3+849.202~k14+973.844,長約11公里。路線北起xxxxx南側,路線由北向南,基本沿現(xiàn)狀大堤線位,至xxx南側約1公里處轉彎向西,經(jīng)xxx港后,終點接xxxxxx路。本標段包含橋梁1座、箱涵8座。
二、編制原則
滿足使用,節(jié)省投資,注重環(huán)保,滿足防洪要求,路地發(fā)展兼顧。便道盡量減少紅線以外征地,按照正式施工程序嚴格控制施工質量,減少后期維護費用和確保物流暢通。
三、便道布置概況:
老鐵,咱混工地的,可不能少了這3個公眾號!1~8月份合集來啦!本標段便道沿原太湖大堤走向,基本位于主體工程左側(臨太湖側),起訖于k3+849.20,至k14+973.844結束,長約11公里,與主線走向基本一致,基本上在左側紅線內鋪設。便道根據(jù)線形的走向,基本分為三種形式。即利用原有太湖大堤段,跨塘填方段和原太湖大堤拓寬段。
bk3+849.20~bk6+940(東大缺港閘南側至民主圩取土坑出口處)以及bk7+620~ bk12+260(xxxxx與xxxxx交叉口至xx港閘)這段為利用原有太湖大堤段。便道設置在原有大堤上,經(jīng)下挖至規(guī)定標高后,填筑結構層至便道頂標高。
k6+940~k7+620(xxx取土坑出口處至xx大道與xxx路交叉口)這段為跨塘填方段。此段由于道路線型的走向,不能利用原有大堤,設置在大堤外側,需要跨域河塘。
bk12+260-bk14+973.844(xx港閘段至終點),這段為原太湖大堤拓寬段。此段施工便道擬直接利用原有太湖大堤砼路面(原大堤寬5m),道路中心線基本在大堤右側,根據(jù)現(xiàn)場實測主車道邊線距大堤1.2~4.8m不等,終點約120m大堤在主車道施工范圍內(詳見附圖)。根據(jù)優(yōu)先施工主車道,便道施工不能干擾主車道的原則以及現(xiàn)場大堤左側障礙物較多的施工條件,如右側寬度能夠滿足拓寬要求的在右側拓寬,右側不能滿足寬度要求的在左側拓寬,左、右側都不能滿足條件時,在合適的位置增設會車點。
四、技術要求:
1、便道平面尺寸:
原則上全線便道頂面寬7m,保證雙向通車,局部因為道路線形走向達不到7m的地方,增設會車點以保障通行。
2、結構形式:
考慮到防洪要求,結合圖紙給出的太湖歷史最高水位為4.8m,在征求了設計意見之后,利用原有太湖大堤段和跨塘填方段便道頂高程定為5.5m。
a、利用原有大堤段:便道主體結構設置40cm的灰土,然后填筑30cm厚的道渣,最后鋪5cm厚的石屑封面。便道兩側設置底寬50cm×高50cm的梯形排水土溝。
b、跨塘填方段:經(jīng)清淤換填或者人造硬殼層后填筑結構層至便道頂標高。便道主體結構設置60cm的灰土,然后填筑30cm厚的道渣,最后鋪5cm厚的石屑封面,設置單側排水溝。
c、原太湖大堤拓寬段:拓寬段用60cm道渣與老路接平,表面漫流排水,如由于現(xiàn)場條件限制,不能滿足拓寬條件的,增設會車點。
3、安全質量要求:
表面平整密實、無坑洼;設置必要的標識標志,進入施工現(xiàn)場的路邊設置指示牌;在道路危險地段設置警示標志,在施工現(xiàn)場區(qū)、辦公區(qū)、生活區(qū)等拐彎處,設置拐彎指向標志,并設置防撞墩、防撞柱等防護措施,在臨太湖一側沿線設置反光柱等提示標志。
4、便道基本技術參數(shù):
便道縱坡一般不大于8%~10%,特殊地段坡度不大于15%。根據(jù)各工地進出場最大設備的轉彎條件,設置彎道,最小轉彎半徑≥20m。本便道灰土摻灰量按6%控制,填方邊坡按1:1控制施工。
五、便道的施工方案:
1、利用原有大堤路段:
先清除便道內的樹木及有機物殘渣,向下開挖至結構層底,然后開挖水溝,并進行原地面碾壓,特殊地段進行摻灰翻曬碾壓,然后分層填筑40cm灰土,采用18t壓路機分層反復碾壓密實,然后填筑30cm道渣,最后用5cm石屑封面。結合附近水系在必要的地方設置出水處。
2、跨塘填方段:
對一般河塘(淤泥厚度在2m之內),采取清淤換填的方法。按照一般施工程序,先用挖機清除淤泥,然后開挖排水溝和集水井,分層填筑素土至結構層底,采用大噸位壓路機分層反復碾壓密實。然后進行便道結構層施工,分層填筑60cm灰土,再填筑30cm道渣,最后用5cm石屑封面。
經(jīng)走訪附近居民和現(xiàn)場探查,目前有100m左右河塘淤泥深度可達7-8m。對于這段便道,擬按照人造硬殼層的方法,排水瀝干后直接在淤頂填筑1m厚的素土,形成工作面,然后按照鋪設土工格柵+20cm灰土+土工格柵+40cm灰土的形式填筑至結構層底,人造硬殼層完成之后,進行結構層施工,分層填筑60cm灰土,再填筑30cm道渣,最后用5cm石屑封面。
便道在與溝渠相交時,在便道內橫設φ0.5m~φ1.0m的管涵,以保證地方水系的暢通。
3、原太湖大堤拓寬段(詳見附圖):
1、k12+260~ k13+950段,在老路北側(內側)拓寬2m,將老路肩挖下60cm,直接鋪60cm道渣,用挖機夯實,待沉降穩(wěn)定后用挖機平整修補,與老路接平。
2、k13+950~k14+973段,根據(jù)線形走向,選擇在一側或者兩側拓寬,具體布置如下:
k13+950-k14+020 水泥路南側(臨太湖)加寬2m
k14+040-k14+225南側有房屋暫時未征調,同時南側高差大,利用原有砼路面,現(xiàn)有楊梅橋和西邊無名橋做會車點。
k14+240-k14+440 水泥路兩側加寬1m
k14+460-k14+580水泥路南側(臨太湖)加寬2m
k14+600-k14+664水泥路兩側加寬1m
k14+682-k14+811水泥路北側加寬2m
k14+832-k14+970道路中樁在主車道位置上,此段不做施工便道,在道路終點處交通封閉,禁止大型非施工車輛駛入,社會車輛從葑山寺路經(jīng)楊梅橋繞行。
4、便道土方填筑質量控制措施:
便道土方填筑采用機械化施工,配置足夠數(shù)量的挖掘機、裝載機、自卸汽車、推土機、平地機、振動壓路機等機械設備和檢測儀器,形成挖裝、運輸、攤平、碾壓、檢測流水作業(yè)。為保證施工質量,加快施工進度,提高施工效率,采用“三階段、四區(qū)段、八流程、三條線、一片網(wǎng)”的作業(yè)程序組織施工。
便道土方填筑按照正常道路路基施工工藝施工。素土段主要施工工藝為:場地清理——基底處理——分層填筑——攤鋪整平——灑水或晾曬——機械碾壓——檢驗鑒定——路基面整修和養(yǎng)護。
灰土段主要施工工藝為:場地清理——基底處理——備料攤鋪——灑水悶料——整平和輕壓——擺放、攤鋪石灰——灑水拌合————整形——機械碾壓——檢驗鑒定——路基面整修和養(yǎng)護。
主要控制要點:
(1)填料: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含生活垃圾和有腐朽物的土及含有害物質的土,填料應選擇合適的砂性土、粘性土。填料最大粒徑為10厘米。石灰應在使用前7~10天充分消解并過孔徑10mm的篩。
(2)層厚:每層按壓實層20cm填筑控制,每層路基填筑必須嚴格按照確定的松鋪厚度計算天然密實土方量并加以控制。
(3)含水量:正常拌合時含水量應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施工中經(jīng)常測量含水量,進行加水或者晾曬,整形后在現(xiàn)場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1%-2%的時候,進行碾壓。
(4)拌合:石灰土應集中悶灰初拌,上路后及時采用穩(wěn)定土拌和機進行拌和,拌和深度應達拌和層底部并侵入下層5~10mm,避免底部存在素土夾層。使用塑性指數(shù)較大的粘土時,應加強粉碎,粉碎后的土顆粒直徑≤15mm。
(5)碾壓:碾壓原則為“先慢后快,先輕后重,先靜后振,輪跡重疊”,相鄰輪跡須重疊三分之一輪寬。直線段,由邊向中碾壓,曲線段,由內向外碾壓。不允許,壓路機在未碾壓成型的路段,加油加水,掉頭行駛。施工嚴格控制壓路機的行走路線、行駛速度、碾壓遍數(shù)。
六、過水便橋(具體方案另附):
本項目部沿線跨越數(shù)條小河,為保證整個工程的施工及正常的通行要求,擬在斜港、直涇港、直港閘等地段修筑鋼便橋,橋面高度不低于上年最高洪水水位。擬建便橋橋面寬度滿足單車道行駛。便橋的修筑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滿足河道過水的要求設計如下:老鐵,咱混工地的,可不能少了這3個公眾號!1~8月份合集來啦!
1、便橋設計荷載標準滿足最大通過荷載。
2、便橋的搭設:兩岸橋頭位置用道渣或灰土填筑壓實,與便道順接,河岸一端平整搭橋操作平臺,以便于鋼橋的拼裝和架設。
3、在便橋的兩端行車方向設置明顯的減速和限載標志,橋面設1.2m的欄桿扶手,欄桿顏色標準統(tǒng)一。
4、便橋設專人養(yǎng)護,定時清掃定時灑水。
七、涉水便道方案:
本標段老大堤上有7座防洪閘交通橋,老交通橋均需要拆除重建,此段施工便道需要再外圍水域中通過。
經(jīng)過技術人員現(xiàn)場查勘,全線老交通橋區(qū)域水深基本在1-2m,淤泥深度在1-1.5m。此段便道圍堰段干塘圍堰的方法,擬先在便道外側新建一道圍堰,抽水清淤后,然后填筑便道。
1、便道參數(shù):
因為此段便道連接便橋,充當箱涵施工圍堰,因此便道寬度、結構層等參數(shù)與正常路段便道不同,具體設計如下:
(1)設計水位:
施工期開始階段仍處于主汛期,所以按十年一遇最高水位4.33m(鎮(zhèn)江吳淞高程系、以下同)計算,常水位按汛期多年平均水位3.11m考慮。
(2)擬建標準:
施工便道頂寬8m,頂高5.5m,其中彎道處頂寬加寬至10m。下部素土填筑邊坡1:1.5,上部結構層邊坡1:1。
(3)擬建壩位:
具體位置應進行箱涵放樣,在不影響箱涵的情況下,施工便道和圍堰,以直涇港為例。
直涇港涵:上游圍堰距新建涵上游翼墻20m,堰長95m,下游圍堰距新建涵體123m,堰長20m。
(4)圍堰沖刷防護:
施工期主導風向為西北,且外側已有施工圍堰,風浪沖刷不作考慮。雨水沖刷因施工期降雨偏少,影響較小,降視情況擬在邊坡設置土工布防雨水沖刷。
(5)圍堰結構
施工便道段路面結構層為40cm道砟+60cm6%灰土,兩側坡比按1:1設置,以下為素土回填,填筑邊坡為1:1.5.
2、施工順序
施工放樣——外部圍堰——抽水、清淤——素土填筑——灰土施工——道渣施工——頂面處理。
3、施工方法
(1)放樣:
根據(jù)建筑物位置及作業(yè)預留空間,定出圍堰和便道中心線,每10m放1點,然后放出堤角線、坡腳線。
(2)外部圍堰:
外部圍堰采用土圍堰,河道圍堰填土由一頭進占擠淤施工,條件允許也可兩頭同時向河中心推進。填筑邊坡設置在1:2.0~2.5。
(3)抽水、清淤
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全線老交通橋位置淤泥深度在1.0~1.5m之間。圍堰完成后,采用大功率水泵抽水干塘施工。首先清除河道兩邊的雜樹、腐蝕質、垃圾等雜物,然后清除淤泥雜物,確保施工便道質量。清淤后分層回填。
(4)素土填筑、灰土填筑
按上節(jié)施工方法施工。
(5)道渣施工
先攤鋪主骨料、然后撒嵌縫料,將填石空隙以小石塊或石屑填滿鋪平,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碾壓穩(wěn)定。最后頂面用碎石或石屑封面。
八、便道的施工計劃:
按照項目部的要求,施工隊進場后盡快組織便道便橋的施工。
九、質量保證措施:
1、在施工隊長和技術負責人的領導下,由專職工程師組成質量督查小組,負責質量監(jiān)督工作,各施工隊設兼職質檢員。
2、施工現(xiàn)場安排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全程監(jiān)控,由專職工程師每周組織巡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分析原因,及時解決。
3、嚴禁違反施工程序和不執(zhí)行施工方案的施工行為,不得使用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原材料和設備。
4、各施工隊和班組施工自檢合格后,由項目部專職質檢員進行檢查驗收,并針對檢查結果總結分析,及時整改。
5、便道設專人養(yǎng)護,保證全天候暢通。
十、安全保證措施:
1、所有施工機械、車輛必須有專職司機并持證上崗,車輛須辦理保險,車況良好。
2、作業(yè)工人進場后進行三級安全教育和專項施工安全教育,加強相互監(jiān)督,時刻保持自我防范意識。
3、施工便道與既有道路聯(lián)通、交叉、變向處等位置設置明顯標志牌和信號警示燈,在急彎處設置指向標志,所有標牌均需貼反光膜,滿足夜間視覺要求。
4、對于便道急彎、陡坡等地段應設置防護措施及相應的警示標志,在便道臨太湖一側,設置反光柱,局部落差特別大的地段,設置1.2m鋼管樁欄桿維護,涂刷紅白漆,貼反光膜,欄桿上設置警示燈。在涉水便道兩端設置反光柱及限速、慢行標志。
5、在便道入口處設置警示牌,嚴禁非施工車輛、非作業(yè)人員進入施工便道。
6、配備專人定期巡邏檢查、灑水,避免揚塵,經(jīng)常對路面進行維護和修整,保證路面平坦,有坑洼及時修復。
7、雨季加強對便道巡邏和檢查,切實做好排水工作,如果發(fā)現(xiàn)險情,及時安排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