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杯好茶并不易,除了茶葉品質(zhì),還要講究正確的沖泡方法。泡茶技術(shù)包括茶葉用量、泡茶水溫、沖泡時間三個要素,水溫的掌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
古人對泡茶水溫的講究達(dá)到了極致。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候湯(即指燒開水煮茶——作者注)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明代許次紓《茶疏》說得非常詳細(xì):“水一入銚,便需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dāng)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張源的《茶錄》對煮水做了繪形繪聲、惟妙惟肖的描寫:“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nèi)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四縷、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
關(guān)于泡茶的水溫,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因茶而異。沖泡龍井、碧螺春等帶嫩芽的綠茶類與黃茶類,水溫必須較低(70℃~80℃);沖泡紅茶和采開面葉的綠茶(如瓜片)、重萎雕的白茶(如白毫銀針)、嫩采的烏龍茶(如白毫烏龍),適合中水溫(80℃~90℃):沖泡烏龍茶(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黑茶,則要高水溫(90℃~100℃)。
《茶經(jīng)》也有“三沸”之說,一沸謂之“其沸如魚目,微有聲”,水溫在80℃左右;二沸謂之 “邊緣如泉涌連珠”,水溫約90℃左右;三沸謂之“騰波鼓浪”,水溫為100℃。
我并不認(rèn)同這種說法,根據(jù)多年的實踐,不管那一種茶葉用剛燒開的水來沖泡最好,這樣才能使茶葉中的內(nèi)含物質(zhì)充分釋放出來,因為茶葉有效物質(zhì)溶解度與水溫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也就愈濃,高溫快泡使茶葉香氣純而不渾,滋味鮮而不熟,葉底明而不暗,把茶的色香味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即所謂的“水滾茶靚”。沸水泡茶要注意控制好浸泡時間,綠茶、紅茶等嫩芽類要快沖快倒,普洱茶等粗茶類則要較長時間。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以為不宜用沸開水泡茶,都是相信高溫會把茶葉“燙熟”,顏色變黃變深,茶葉中咖啡堿浸出而導(dǎo)致苦澀味重,此外還會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c。有人甚至這樣形容,用太高溫的水沖泡,綠茶有如嬰兒般活的感覺會降低,白毫烏龍有如女性般嬌艷、陰柔的感覺會消失。其實,顏色翠綠的細(xì)嫩茶類更加需要高水溫沖泡才可以做到不變色,就如炒菜時高溫快炒一樣,有些容易悶黃的茶類可以采取沸水快沖,再隨即加點涼開水的辦法,既不會變色又好喝;科研人員對茶湯中維生素c的穩(wěn)定性做過專題研究發(fā)現(xiàn),溶于水中的維生素c在100℃時10分鐘即被破壞83%,而茶湯中含有較多的多酚類物質(zhì),能與鐵離子、銅離子等相互作用,抑制了維生素c的分解,故茶湯中的維生素c比較穩(wěn)定,不會因沸開水沖泡而導(dǎo)致大量破壞。
俗話說:“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確實有用大茶缸泡茶,一小撮茶加上一大罐溫水,從早到晚喝一天的做法。其實,這種品飲方式很不科學(xué)。
當(dāng)然,不能用未沸的水泡茶,更不可用長時間加熱或多次回?zé)乃?,因為水蒸氣大量蒸發(fā)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較多的鹽類及其它物質(zhì),導(dǎo)致水質(zhì)變差,含氧量過低,容易使茶葉產(chǎn)生“熟湯味”,口感不好。
用100℃的開水沖泡,還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F(xiàn)在的茶葉加工過程中很少能夠做到工廠化無菌操作,難免受到污染,用沸開水沖泡洗茶,喝起來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