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茶最少分浙江龍井、杭州龍井、西湖龍井,只有生產在西湖周邊的才算得上正宗的西湖龍井。
龍井茶又因為品種不同,分為老龍井和龍井43,所以,就產生了正宗龍井未上市,而茶店卻到處有龍井銷售的局面了。
我們現在市場上可以看到的龍井,大多是來自溫州烏牛鎮(zhèn)的烏牛早,因為采用龍井工藝制作,由于天氣較暖和,所以能夠早在幾天前就上市了。
還有一個品種,那就是在杭州或西湖的龍井43,這是茶葉研究所開發(fā)的品種,這是為了適應人們對春茶“早“的需求而開發(fā)的。這種茶已經在這幾天開始小量上市。
還有就是正宗的老龍井,大家別急,這種茶,不管是在長杭州、紹興還是在越州,都還沒有開始上市,因為,這里的茶才開始長,還要過幾天才能開始采摘。
所以茶友們,想喝正宗龍井,再等幾天。如果真想體驗來自春天的感覺,那也可以品一品烏牛早或已經上市的龍井43。雖然口感沒有正宗龍井那么好,香氣也不濃。但也可品到春天的感覺和龍井的那一份高雅。
龍井茶為什么那么貴,我們來為你講一講:
在如今人工那么貴的時代,一斤龍井大概要花費多少工錢,你看完請清楚了。
人類從利用茶葉開始,就用手工方法采摘茶葉,這種古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雖然,目前茶葉和采摘已由手工發(fā)展到了機械,但是,包括西湖龍井茶在內的我國許多名茶,仍然采用人工采摘,因為這種古老的方法可以保證采摘的標準和質量,保持歷史名茶的品質和聲譽。
西湖龍井茶歷來以采摘細嫩而著稱。長期的生產實踐形成了一套合理的按標準、及時、分批、多次、留葉采的制度,有效地克服了茶樹生長與采摘的矛盾,既保證了龍井茶的優(yōu)良品質,又能持續(xù)穩(wěn)產高產。
1、以嫩為佳。
鮮葉嫩勻度是構成龍井茶品質的基礎。西湖龍井以采摘茶葉的嫩度不同分為“蓮心“、“旗槍“、“雀舌“。根據西湖龍井茶對嫩度和品質的要求,分季采摘的標準是:春茶一般按一芽一葉的標準開采。“清明“前后是采特、高級茶的原料;
“谷雨“前后至“立夏“前采一、二葉或幼嫩的對夾一、二葉,是高、中級茶的原料;
夏秋茶一芽一、二葉開采,后期采一芽二、三葉。
同時,鮮葉分級標準是:特級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及一芽二葉初展,芽長于葉,芽葉間夾角小,芽葉長度為2~3厘米;1~2級標準為一芽一、二葉初展,芽葉長度基本相等,長度為2.5~3 .5厘米;3~4級為一芽二、三葉(三葉初展),葉長于芽,長度為3~3.9厘米;5~6級為一芽二三葉,長度為3.9~5厘米。
由于茶樹品種、地勢、樹齡以及茶芽著生部位不同,發(fā)芽遲早、生長快慢也不同,必須掌握標準、及時采摘。做到符合標準的有一朵采一朵,應采的一朵不留,不應采的一朵不采,當芽葉生長很快而又一時來不及采時,可“一茶二采“,以確保所采芽葉大小嫩度一致,達到多采茶,采好茶的目的。
2、以早為貴
偏早采?!安枞~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有強烈的季節(jié)性。明代的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也有“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西湖茶區(qū)通常以清明前后采的龍井茶品質最好,稱明前茶,谷雨前采的茶品質亦佳,稱為雨前茶。明前茶最為上品,清明谷雨后采的茶居普通茶。為保證龍井茶的優(yōu)異品質,必須做到偏早嫩采,一般春茶在3月下旬茶葉剛吐露幾個嫩尖時開采,即一芽一葉開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結束。夏茶一般是立夏后開采,6月中旬結束。秋茶6月下旬開采,10月上旬結束。在茶葉全面開采前,應將茶山排隊,分園分批采摘,做到早發(fā)早采,遲發(fā)遲采;高山土薄老茶園,對夾葉多,芽葉易老的茶園先采;芽葉持嫩性好,不易老化的茶園后采。
分批采。由于茶樹營養(yǎng)芽著生部位不同,獲得養(yǎng)分的機會也不同,順序為頂芽——腋芽——潛伏芽。根據茶樹生長具有“頂端優(yōu)勢“和“早采早發(fā)“的特點,龍井茶區(qū)推行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可不斷促使腋芽生長和潛伏芽的萌發(fā),增加芽葉數,提高產量。西湖龍井茶一般春茶采14~16批,夏茶采6~8批,秋茶采20批,全年共采40~44批,全年采摘期190—200天。西湖龍井茶區(qū)的分批多次采,不僅保證了采摘質量,增加了采摘批次,還使腋芽和潛伏芽有節(jié)奏地分化發(fā)育,因而春、夏、秋各季節(jié)茶葉產量比較均勻。
3、留葉采摘
茶葉既是人們的收獲物,也是茶樹制造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器官,茶樹本身的生存很大程度依賴于新梢的功能。因此,生產茶園采摘芽葉的同時,必須注意留養(yǎng)、擴大綠色采摘面,保護樹勢,達到持續(xù)增產的目的。茶葉的采與留是一門辯證的科學,有很大的學問。西湖茶區(qū)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推行春茶、秋茶留魚葉,夏茶留一葉采和采頂留側、采高留抵等不同采摘方法,妥善地解決了茶樹“采與養(yǎng)“的矛盾,是保證當年增產與持續(xù)穩(wěn)定高產的重要措施。
根據西湖龍井茶區(qū)的氣候特點,一般夏茶期平均氣溫在20~25℃之間,雨量占全年的40%,是茶樹光合作用最適宜的時期,光合作用的有效值比春秋茶留葉要大,而且葉面積、葉厚度都比春秋茶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對促進新梢生長有利,而且夏梢生長快、節(jié)間長,留養(yǎng)容易,有利于秋茶增產與延長全年采摘期。西湖龍井茶區(qū)一般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隔年老葉落葉高峰期。所以,在茶樹大量落葉后必須留葉,才能保持樹勢。而此時正是地上部生長旺盛、新葉抽發(fā)快又多的時期,所以,夏茶留葉,有利于茶樹同化營養(yǎng)作用和綠色面的增加。
春茶不宜留真葉,因為春茶留下的真葉到夏茶時還會“轉青“,茶農稱為“抱娘親“,在采摘夏茶時會夾帶著采下,影響夏茶品質。所以,龍井茶區(qū)春茶洗叢,洗得愈早、愈凈,不但春茶質量好、經濟價值高,而且夏茶也發(fā)得早、發(fā)得好。夏茶新梢易于老化,自然品質相對較差,可以多留一些。三茶期間一般氣候干旱、日照強,芽葉節(jié)間短、梗細、葉張薄,而且病蟲害多,不宜留養(yǎng)。如果茶園培育管理好,樹勢強壯,天氣不干旱,也可適當留養(yǎng),同樣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四茶留葉,當年新葉未發(fā)育成熟,遇到早霜和寒流,容易受凍,來年春季,還會“還陽“,會推遲春茶萌發(fā),影響特級茶產量,所以不宜留養(yǎng)。
4、講究采摘方法
俗話說:“采定級、炒定分“。鮮葉質量是保證干茶品質的前提,采摘茶葉不能掐,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制成茶葉后都去不掉。據說,古時給皇上進貢的茶葉是采茶姑娘用雙唇采下來的。龍井茶區(qū)歷來推行提手采摘法,即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夾注魚葉上的嫩莖,輕輕向上一提芽葉就采下了,采下的芽葉成朵,大小一致,勻度好,不帶老梗、老葉和夾蒂,既不會傷害芽葉,又不會扭傷莖干。同時,要求茶叢采凈,順序從下采到上,從內采到外,不漏采,不養(yǎng)大,不采小,應采的全部采凈。1958年以后,為克服采茶能力不足的矛盾,梅家塢大隊全國“三八“紅旗手沈順招等十姐妹又將提手采發(fā)展成雙手提手采法。即雙手交錯進行,好似小雞啄米,采一朵隨手丟入茶藍,大大提高了采茶工效。雙手提手的經驗是:“一集中、三協(xié)作、五個巧“:
“一集中“:思想高度集中,做到心靜、手靈、眼準、腳勤?!叭齾f(xié)作“:眼、手、腳要密切配合。眼看茶叢面要廣,瞻前顧后,轉眼要快,做到眼到手到,手到眼移;身靠草叢,兩臂伸直,手腕動的快,兩腳相距6~9厘米;腳要配合眼、手,邊移動邊采,茶叢高的腳步要小,茶叢低的腳步要大?!拔鍌€巧“,突出枝條的茶芽要自下而上交替采;叢間茶芽雙手插入,用手擋開枝條采;不同高低茶叢要蹲立交替采;雨天露水茶芽抓把采;晴天隨采隨手放入茶藍。
5、保持青葉的新鮮
鮮葉下樹后,失水加快,呼吸作用加強,使葉內糖分分解,釋放出大量熱量。為防止鮮葉發(fā)熱變紅,龍井茶區(qū)采茶均用通氣散熱性能較好的竹簍,竹簍大小視鮮葉級別不同而異。鮮葉級別高的,竹簍要小一點,一般可盛鮮葉0.5~ 1公斤;盛中檔鮮葉的竹簍,容量為1.5公斤;低檔鮮葉可大一些,一般可盛2.5公斤鮮葉。采下的鮮葉不能撳壓,用大竹簍分批、及時裝運下山,以保持青葉的新鮮度。下山鮮葉篩分后,分級均勻攤放在篾墊或竹匾上,置于陰涼通風處。
一斤(500克)優(yōu)質的明前龍井干茶,需要6萬個左右的鮮茶芽葉制成。而人們通常在茶館或家中泡茶,一杯茶需用3克干茶,也就是說一杯茶有300個左右的鮮茶芽葉,在透明的玻璃杯中,這300個芽葉要綠而均勻,這靠的就是采摘的工夫,可見采摘對好茶來說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