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蘋果樹枝潰瘍病又稱芽腐病、梭斑病。主要為害枝條,以2-3年枝條受害重。初生紅褐色的圓形小斑點,漸擴大,中央凹陷,邊緣隆起,呈梭形。病斑產(chǎn)生裂縫,空氣潮濕時,裂縫四周產(chǎn)生白色霉?fàn)钗?,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后期,病疤上壞死皮層脫落,木質(zhì)部裸露,四周產(chǎn)生隆起的愈傷組織。翌春,病斑繼續(xù)擴展,被害枝干易于折斷。
病原
nectriagalligenabres.稱仁果干癌叢赤殼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cylindrosporiummali稱仁果干癌柱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白色,子囊殼鮮紅色,球形或卵形,直徑100-150厘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形,大小72-92×8-10微米;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生孢子盤無色或灰色,盤準(zhǔn)或平鋪狀;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無色,線形;具大孢子和小孢子兩種。大孢子圓筒形,具3-5個隔膜,5個隔膜的孢子大小37.5-47.5×4.9-5.2微米,3個隔膜的21.0-27.5×4.0-5.0微米。小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單胞或雙胞,大小4.0-6.0×1.0-2.0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以菌絲體在病組織中越冬,翌春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或昆蟲傳播,從各種傷口侵入為害。在侵染循環(huán)中小孢子不起作用。秋季和初冬落葉前后是主要侵染時期,此病常伴隨銹病大流行發(fā)生我。因銹病病斑為該菌的侵染提供了傷口,且兩病的發(fā)生流行條件大體相同。
該病的發(fā)生與果園地勢、管理水平及品種有關(guān)。低洼潮濕、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發(fā)病重;偏施氮肥,樹體生長過旺發(fā)病重。蘋果各品種間感病性存在差異。大國光、小國光、金冠最易感病,祝光、倭錦、印度、柳玉、甘露較抗病,青香蕉、紅玉、元帥、雞冠等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以增強樹勢。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