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吃過的早茶店,有香港陸羽茶室、蓮香居、添好運、稻香,廣州的廣州酒家、陸點。如果再算上北京這邊的港式點心店,加起來也有十多家了。
點心花樣多,量也小巧,不會大油大膩,吃多一些也不會有“又要胖三斤”的負(fù)罪感。以上種種,都讓我醉心于各種港式點心。
其實本人愛吃,但并不是一個挑剔的食客。就拿香港這四家來說,非讓我評出個一二三,那簡直太難了。能記住能分享的,倒是不同點心店的不同特色。
比如陸羽茶室的老派與傳奇,蓮香居的熱鬧與懷古,添好運的簡單與平價,稻香的品種繁多并價格實惠。
對于蝦餃的熱愛也好,對豬潤燒麥的好奇也罷,吃的開心與否,往往與當(dāng)下的環(huán)境與拼吃的人有很大關(guān)系。就比如曾經(jīng)兩年間造訪同一家湯包店,就因為兩次的心境與搭檔不同,對湯包的感覺也相差很遠。其實,吃,是件復(fù)雜的事情。
吃,也應(yīng)該是一件熱鬧事兒。如果只身一人,可能更想用一疊燒臘飯或一碗燒鵝瀨粉這樣主食與菜一碗搞定的方式解決肚餓的問題,但是要為吃點心,還需多邀交些朋友熱熱鬧鬧的才好。你看那清晨的九龍,街上行人寥寥,但走進茶樓才發(fā)現(xiàn),原來香港人都在這呢。不認(rèn)識的認(rèn)識的聚在一大圓桌,高談闊論,一盅兩件,熱鬧不過也舒服不過。
在廣州吃早茶,我常點以下幾種:包類(椰香鐵棍淮山酥)、蒸籠類(蒜香豉汁蒸排骨和醬香百味蒸鳳爪)、燒賣類(干蒸鮮蝦燒賣)、餃類(陸點招牌蝦餃皇)、粽類(瑤柱鮑魚糯米雞)、粥品類(瑤柱靚白粥和福果芡實豬肚絲粥)。
蝦餃:皮透明、好吃。一只里面包了四只大蝦仁。蝦仁肥碩“彈牙”,特別鮮美。
蒸排骨與蒸鳳爪:早餐吃肉卻不會太油膩,蒸籠的熱氣悶住了食品本身的味道,豉汁味稍顯不足,鳳爪略硬了。
白粥:保持香滑,更有后味和余味,使人食而甘之。原料完全溶入粥中,味道真是好極了。粥很大量,2人一份足以,不過我們貪心,又點了一碗福果芡實豬肚絲粥,芡實為何物?芡實又叫雞頭米,是南方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做粥做湯有頗多的藥用。
椰香鐵棍淮山酥:酥皮層數(shù)夠多,夠酥脆,可以吃到內(nèi)餡中的山藥粒。
糯米雞:雞肉本身油分很少,但同肥肉,海產(chǎn)一起在糯米中烹調(diào),糯米的油分與肉的油分充分混合,在荷葉的包裹中更顯濃香。
豬腳姜:南方遍地開花的一種吃法,但我不習(xí)慣,姜味好重,并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