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5月,是新茶的上新期,高品質(zhì)的紅茶和綠茶爭相出世,給盎然的春季增添了些許喧囂。
武夷巖茶當然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也進入了采摘期。
與此同時,許多門店的老板,都在眼巴巴盼著5月份上新巖茶,以此希望搶先開市,熱賣一波。
但是許多人并不知道,高品質(zhì)的武夷巖茶并不出于5月,而是意想不到的10月!
巖茶,尤其是品質(zhì)高的巖茶,它和其他茶葉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多道炭焙。
4月底,5月初,巖茶就進入制茶期了,焙火再復(fù)焙,整個工藝完成都要到10月份了。
想要高品質(zhì)巖茶,是需要花時間等待的。況且新茶不宜喝,最好過個一兩個月,12月份就很好。
去年春茶現(xiàn)在喝剛剛好
有茶友肯定會問:這是為什么?
其實早在清代中葉,文人周亮工就在《閩茶曲十首》中的一首里,回答了這個問題。
周亮工寫道:“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其中指出了谷雨前后采摘的茶葉雖好,但火氣難除,不宜馬上就喝,巖茶經(jīng)過貯存,去了火氣,滋味將會更加醇和。
明末清初,武夷山開始出現(xiàn)烏龍茶制作巖茶的工藝。這種工藝既晾又搖,既烘又焙,十分繁復(fù),是所有茶類中最高超的制作方式。
其中,殺青需要240°以上的高溫,烘干需要120°以上的高溫,后期的炭焙一次火,就要7到10個小時,新茶火氣大也在所難免。
并不是所有巖茶都適合隔年喝
隔年陳基本適用于巖茶,但巖茶是否越陳越好還需要具體分析。
從4-5月份制作到10月份左右上市,這期間茶葉焙火次數(shù)越少,茶葉含水量越高;反之越低。含水量高,意味著茶葉容易返青,這樣的茶是不適合長期存放的。
新茶焙一次往往達不到標準含水量的,所以三五個月后還需進行一次復(fù)焙。
第一次焙火和第二次焙火之間,要退火一段時間,待青味釋放出后,再焙火,以固定巖茶的香氣。
如此反復(fù)焙火2-3次,巖茶的火吃的深,就可以達到中火級別以上。
輕、中火巖茶可存放一到兩年,一般以高香品種為主;足、高火滋味更醇厚,適合長期存放,但需要注意密封,或者視情況而定進行復(fù)焙。
但是不論怎么說,屬于武夷巖茶的10月份總是讓人期待的,想要高品質(zhì)巖茶,還得再耐心等上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