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普洱茶具備發(fā)展的條件是離不開普洱老茶的,離不開云南人、香港人、臺灣人、廣東人,還有馬來西亞人、法國人等等。他們喝生普(后來喝熟普)的習慣形成了普洱茶的文化,使后人知道幾十年、上百年存放的普洱茶還能喝。
但是由于老普洱茶物稀價高,使得老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再說會喝茶是要有方法和茶齡的,這也使得唯利是圖者有機可乘,乘大家沒見過老普洱茶和品不懂普洱茶之際,大肆炒作,造假成風,所以目前市場銷售的老普洱茶真品極少,口感“特別”,且價格奇高。
一是沒有科學存茶,在高溫、潮濕地區(qū)長期自然存放;二是光照、通風使得老普洱茶內(nèi)含物質變質、流失嚴重;三是大量微生物寄生于茶中,其排出物與老茶堆積在一起,異味突出;四是老茶品存放在酒樓、茶莊及轉手于私人和藏家之間,環(huán)境復雜,有的家庭存茶不講條件,任意放置,導致“柜子味、人體味、其它異味”突出,這使得老茶口感特別就變得很自然的了。
盡管這樣,也改變不了老茶為普洱茶的迅速崛起所作出的貢獻,特別為新一代普洱茶的發(fā)展提供了“古董”級實物的傳承,再加上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時期)以后較符合科學存放條件的普洱老茶的存在,為今后新一代普洱茶的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