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米茶源于江南,止于淮水之東,止于洪澤湖南岸。紅米茶是蘇北的第一道茶,紅米茶也是蘇北的最后一道茶。 紅米茶就是米飯,不過這米飯做法有講究。米要小米,“桂花黃”之類的大米不行,因為大米做出來的米飯發(fā)粘,且色澤太白。小米淘過之后放在米籮里,這叫酥。酥過的米做出來的米飯綿軟可口。米酥好后就開始燒鍋,鍋里先倒上油,放少許姜米和鹽,待聞到姜香味的時候就把酥過的米倒進鍋里炒。炒米的火候不能大,炒的時間也要掌握好。時間短了色澤不好看,香味出不來;時間長了就“老了”,會有些許的糊味。米炒好之后就加水,在一陣煙霧“騰”地升起的時候,滿屋香味,惹一家人垂涎。大概要用小火再燒七八分鐘,紅米飯就算做好了。要是再用小火燒上幾分鐘,貼著鍋沿,待聽到有細微的“叭叭叭”的炸鍋巴響的時候,就會做出紅米茶的鍋巴來,紅米茶的鍋巴薄酥脆香,出鍋的紅米飯則色澤金黃透著暗紅,米粒晶瑩玉潤,人們還會在飯里拌些細碎的蒜花,齒頰生津,入口難忘。 奶奶是做紅米茶的好手。過去家里勞力少,父母在外地工作。家中遇著耕地之類重的農(nóng)活也都要請人做了。奶奶對耕地的農(nóng)民很是敬重,覺著他們是出力氣活的,要好好地招待才是。奶奶一邊吩咐我“燒鍋”,她一邊就在鍋上忙著做紅米茶了。紅米茶做好之后,她會找來那條扎頭的綠色的三角巾,把紅米茶盛在一只大海碗里,上面再扣一只小碗;用三角巾包扎在外,這樣既衛(wèi)生紅米茶也不至于涼了。奶奶拎著紅米茶,邁一雙顫顫的小腳到田頭為耕夫們送飯去了。當(dāng)然,臨去之前,她不會忘了把紅米茶的鍋巴鏟出包好放在我上學(xué)的書包里。 此去經(jīng)年,奶奶早已離我們而去,只是那紅米茶濃濃的香味永遠在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