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有一種流傳了很久的說法,認為喝隔夜茶,會得癌癥。盡管大家并不知道此種說法的真正出處,不過以訛傳訛,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畢竟談癌色變的時代里,人人都希望把健康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喝“隔夜茶”,真的會得癌癥嗎?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隔夜茶與癌癥并非必然關(guān)系。
經(jīng)常加夜班的、習慣晚睡的,泡上一杯茶,冷不丁這茶就成了隔夜茶。這樣的“隔夜茶”,身邊的資深茶人們,天天喝,但也極少聽說,因此得癌癥。反而是,這些人為了預防身體疾病,而選擇了喝茶。
所謂的“隔夜茶”,其實是個很模糊的時間概念。因為不可能23:55分沖泡的茶葉僅僅過了五分鐘,就變成了隔夜茶。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吃剩的食物,放久了容易變餿、變質(zhì)。同理,沖泡的茶葉放久了,也容易滋味變淡,甚至變質(zhì)。因而,隔夜茶真正的含義其實應(yīng)該指的是放置時間過久的茶葉。放置時間過久的茶葉,頂多就是食物變質(zhì),喝了容易引起腸胃疾病,比如腹瀉等,哪來致癌一說。再者,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常喝茶本身就是防癌的一種養(yǎng)生方式。
因此,與其說,隔夜茶能不能喝;倒不如說是放置時間過久的茶葉能不能喝。
這里的“久”,究竟指多長時間才算是“久”?
這個因季節(jié)、天氣、溫度以及不同茶類等外部因素變化,并沒有具體的標準數(shù)值。一般來說,10-15個小時內(nèi)的茶葉,只要沒有變質(zhì),仍然是可以喝的,過了這個時間,那就有變質(zhì)風險。尤其是春夏之交以及夏季,由于溫度較高,微生物分解活動加快,食物變餿變壞時間則變短。與剛沖泡的茶葉相比,放置時間過久的茶葉,無論在色澤、滋味,還是在香氣、內(nèi)含物質(zhì)的營養(yǎng)等方面均明顯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首先,色澤上,放置時間過長的茶葉,由于茶水里的茶多酚氧化成茶銹,會逐步加深茶水的顏色。很多茶水一般剛開始均是有青綠色,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變成暗黃,進而變成類似紅茶的深紅。
其次,滋味、香氣上,放置時間過長的茶葉,失去了沖泡時的鮮爽,以及茶葉的原味,再度沖泡后,滋味、香氣均大不如前。
再者,營養(yǎng)上,放置時間過長,茶葉原本的維生素大多已喪失,食之無味,其中蛋白質(zhì)、糖類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還非常容易成為細菌、霉菌繁殖的養(yǎng)料,且容易遭受外來污染源的污染,例如:灰塵、蟲子等,從而發(fā)生腐敗。
因此,茶葉放置時間過長,還是以少喝,甚至是不喝為好,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