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與景東地名記憶(二)

發(fā)布時間:2024-01-24
圖為:一片茶,遙遠的記憶
二、地名歷史記憶
地名是中國的歷史坐標,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民族和家族個人的記憶就會斷裂消失。
史料記載古蒲蠻生活、遷徙過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讀音相近或相同,景東也不例外。
1988年云南省有關部門組織大朝山水電站水庫淹沒文物普查時,在林街鄉(xiāng)丙況河口發(fā)現新石器人類活動遺址,之后發(fā)掘出距今約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銅器等共158件。后經專家考證,是當時“蒲蠻”生產工具和兵器。瀾滄江流域的居民與海門口居民有著共同淵源。李昆聲教授認為“位于瀾滄江中游地區(qū)的云縣忙懷發(fā)現了大量用鵝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鉞形、靴形、長條形等以雙肩石斧為其特征,有夾砂繩紋陶共存,可知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一類型的遺址在瀾滄江沿岸之景東、瀾滄等縣的景志、忙亞、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數處均有發(fā)現。這一類型遺址與百濮族系有較多關系”。
在東南亞的有肩石斧與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這一點上,中外學者都是有共識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縣忙懷地區(qū),發(fā)掘到大量用江中鵝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礫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兩側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鉞形、靴形和長條形等。此類石斧制作粗糙,未經磨光。張增祺教授從考古角度論證了云縣忙懷等地發(fā)現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為特征的新石器,這類石器在怒江、瀾滄江流域的福貢、貢山、云縣、景東等地均有發(fā)現,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渡胶=?middot;大荒南經》說“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國史書多將焦僥看作南亞語系民族。云南瀾滄江流域多有南亞語系民族住居,如果說昆明為南亞語系民族,他們從事農業(yè)的歷史也就相當久遠了,這與劍川海門口的情況就吻合了。
圖為:石器,景東漫灣五里埡口,一個瀾滄江邊小村
云南現僅存的佤、布朗、德昂這三個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歷史最為久遠,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區(qū)和半山區(qū),在服飾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纏頭、纏藤蔑腰箍、佩刀的習俗特征。今天的三臺山以紅崩龍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馬脖子、冷水溝?!对颇现?middot;卷四·名類篇》記:撲子蠻,勇悍矯捷。以青婆羅緞為通身禱。善用白箕竹,深林間射飛鼠,發(fā)無不中。部落首領謂酋為上。無食器,以芭蕉葉藉之。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而后來則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區(qū),以及無量山周圍。
哈尼族對芒人也有類似拉祜西的稱呼,稱芒人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邊有花紋。就“茫蠻”之“茫”字而言,《蠻書》說“茫是其君號”,有學者認為“茫”與“勐”“曼”等諧音,在傣語中為“村落”的意思,是傣語的專有詞匯。而據民族調查資料,“滄源佤族至今稱‘官’為‘芒’”。“至今住居云南金平縣普角鄉(xiāng)的六十余戶少數民族,自稱為‘茫’,傣族稱他們?yōu)?lsquo;插滿’,‘插’為高山,‘滿’為‘芒’的諧音,意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們的語言和布朗接近,他們和佤族一樣流傳著人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葫蘆里出來的“創(chuàng)世紀”的神話傳說。據上述描述,此芒人當是唐《蠻書》中的“茫蠻”無疑。這對說明茫蠻部落即濮人民族顯然是一個強有力而現實可靠的例證?!督鹌娇h三區(qū)普角鄉(xiāng)芒人社會調查》
傳說在300年前,黑崩龍住在芒市一帶,那時人口也多。后來傣族從騰沖、保山遷來,因為當時沒有官于是從隴川接來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時崩龍族還有兵,主要保護官家,平時勞動,戰(zhàn)時出征。當時的黑崩龍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養(yǎng)、芒究、芒牙、拱別、引松、引賴、捆山、戶帕、當量、拱卡、茶葉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龍山等地。后來因反抗傣族土司失敗,有的遷到怒江以東,有的逃往緬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隴川也有關于喇族的傳說。傳說最多的是騰沖縣。騰沖九區(qū)清涼山的蒲窩、曼朵、曼堆等寨,九區(qū)下龍江壩的燕寺、曼諾、曼弄、尖科、戶哏、那底等寨,二區(qū)上龍江壩的賀拉、罵哏、邦定、曼窩、那諾、怕練、曼統(tǒng)、曼買、曼擺、曼賽何賀等寨,原來都是喇族,現已變?yōu)榇鲎?。倪輅《南詔野史》載:“昆彌氏,國號‘拜’,歷年莫考,張氏繼之,改為建寧國。”不論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亞語系古語村落的音譯,國內史書多用“邦”“巴”“班”“擺”等,云南省鳳慶縣歷史上是蒲人聚居區(qū),清代《續(xù)修順寧府志》還有許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買、邦拐、邦貴、邦蓋、邦谷、邦歪、邦舊、邦挖、邦別、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稱“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歷史都與德昂人有關。隴川縣,德昂族女王宮的遺址即稱為“邦達”,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國出版的漢文“東南亞地圖”多譯作“班”,這也是來源于南亞語系民族。這個“拜國”的記載,又給我們提供了在白人張氏之前,曾是昆明人為主的國家的線索。
圖為:古時候狩獵無量山:浸過弩箭藥的箭
據《新唐書南詔傳》補,茫蠻“皆衣青布挎,藤篾纏腰,紅繒布裹髻,出其余垂后為飾。……”又“越禮城”條說“又西至茫部落”。這個“茫蠻部落”即是孟人族群的一部分。“茫為其君之號”,這里明確記載茫蠻部落是稱首領為“茫”,史書也常寫作“猛”、“莽”、“孟”、“蒙”等,如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滇池區(qū)域的“孟”氏,南詔首領稱為“蒙詔”的“蒙”,鳳慶土知府“猛”氏等。鳳慶猛氏,從明初開始傳12世至猛廷瑞時才“改土歸流”。如今在昌寧縣卡斯區(qū)仍保存著乾隆、嘉慶時期蒲人首領的墓碑,上面清楚地鐫刻著“權貴最上者曰莽,滇西多莽官焉。”明清時史書記載保山、施甸、昌寧等地的“莽土官”,大到“知府”,小到“伙頭”,有數十人之多。蒲人后裔之一的佤族有的至今仍有稱“首領”為“茫”的,今日保山瓦窯地區(qū)還有許多莽姓居民,他們都是茫人的后裔,等等。南詔強盛征服他們之后,他們?yōu)槟显t服兵役,“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有此‘茫蠻’”而據民族調查資料,“滄源佤族至今稱‘官’為‘芒’”。有史料認為金齒茫蠻是指傣族,但更傾向于蒲蠻。
遠如保山、騰沖、德宏、施甸,近如云縣、鳳慶,凡是曾經孟高棉瓦德語系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居住過的地方,常用“蠻”“忙”“勐”“邦”等讀音做地名,這些地方,從資料可以看出,最早生活在那里的都是蒲蠻。滄源佤族居住區(qū),地名多用“勐”。滄源崖畫谷旅游風景區(qū)位于臨滄市滄源縣佤族村寨勐來鄉(xiāng),因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古崖畫而聞名海內外。從1965年開始,考古專家們先后在滄源縣中北部勐董河畔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勐角鄉(xiāng)等地發(fā)現了11個崖畫點。古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佤族遠古先民狩獵、放牧、村落、戰(zhàn)爭、舞蹈、雜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動。
用傣文記載的布朗族史書叫《本勐》。另外,從芒景布朗族遷徙路線,也許可以看出些端倪:“勐卯壕發(fā)、畹町、邦瓦、安定、勐堆、孟定、班洪、滄源、永和、紹英紹帕、西盟、孟連、班尚、勐阿到達緬甸景棟,住了一段時間,掉頭往東北方向移動,途徑勐養(yǎng)、景棉、山到、勐寫、勐主、勐馬,進入勐??h打落、西丁、八達。最后,一支到芒景,一支到布朗山。”據瀾滄縣政協委員波仙滿講:“景邁傣族剛來到景邁時,整個寨子都是佤族在的。”史載,蒙舍詔傣族沿路征討反抗被統(tǒng)治的閩族,追到古車里,于1180年建“勐泐國”。有人認為傣族即僰夷后裔,《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春秋時期,逃遷到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僰族人口眾多,他們相對集中居住在川南和滇東地區(qū),散居在云南廣大區(qū)域內的也不少。有人說是鳩僚后裔,之前居住在長江、漢水流域,“蚡冒啟濮。”后,向滇西南遷徙,早于氐羌進入云南,強盛與元中后期,史料明確記載其在景東始于俄陶。
圖為:茶罐
有人常以為“勐”、“蠻”等是傣族地名,玉溪新平曾經也是傣族聚集地,筆者還沒看到過新平歷史上有蒲蠻居住的記載,也沒有看到到與之相關讀音的地名頻繁出現。蒲蠻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居住在相同地區(qū)的傣文來記載,因此,在傣文轉譯漢語過程中,有人就訛為是傣族地名,以傣語來釋義,將歷史真相湮沒了。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景東境內凡是含有“蠻”字的地名,嫌“蠻”字不好聽,均改成了“文”字。景東古地名與以上其他州、縣地名讀音相同的有“蠻岔”、“蠻獻”“蠻窩”“蠻井”“蠻蚌”“曼崩”“曼等”“邦崴”“蠻舊”“猛谷”“勐片”“南罵”等等。瀾滄縣景邁山布朗族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其中有三個地名與景東地名同音:“景棟”“安定”和“芒景”,即今天的“景東”“安定”和“文井”。
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與景東地名記憶》
上一個:花卉與草坪在居住區(qū)綠地中有哪些應用?
下一個:u盤插在手機上怎么打開u盤

德國rexroth溢流閥z2fs10
公司被起訴股東承擔的責任有什么
3D打印建筑,能否替代傳統(tǒng)建筑?
礦用信號軟電纜MHYVR
秦朝至西漢時期的茶文化
關于擺錘式低溫自動沖擊試驗方法
一文看懂NB-IoT與eMTC的技術比較
IC693CPU313LT發(fā)那科GE模塊
蘋果手機怎么輕點兩下截屏,蘋果11的手機如何截屏
5—硝基水楊基熒光酮分光光度法測定茶葉中微量錳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