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客來烹茶”就已經(jīng)很流行了。晉人還會把茶與米粉及其他調(diào)味料一起烹煮成糊狀,謂之“煮茶粥”。這樣茶的苦澀就被掩蓋住了。
到了唐朝,陸羽總結(jié)了前人的經(jīng)驗,又加上自己的體會,把煮茶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寫成了一部《茶經(jīng)》。之后,唐人煮茶的過程就標準化了。
唐人煎茶要經(jīng)過列具、取火、用水、炙茶、碾磨、羅茶、煮水、投茶、加鹽、育華、酌茶等過程。簡單點說就是先準備好工具,把茶葉碾成碎末,加工成茶團。“龍團小碾斗晴窗”、“初雨過,龍團細碾,雪乳浮甌”說的都是它啦。
需要飲用時用竹夾夾出來,放在火上烘烤至茶身膨脹略微彎曲,稱之為炙茶。炙好的茶團放入紙囊中冷卻,之后夾入磨臼中研磨,篩成茶粉(有沒有聯(lián)想到日本的抹茶),再把茶粉用拂末掃入羅合中備用。
炙茶
煮水的講究“三沸”,有如魚目般的水泡從釜底上冒,微有響聲為第一沸,此時就要加鹽了;釜邊水泡如泉涌般直往上沖是為第二沸,這時要先從中舀出一瓢水備用,再將茶粉投入其中;湯如濤般滾翻,水花濺出就是第三沸了,這時要把剛才取出的水再倒進去,使茶水止沸。當(dāng)然為了茶水味道更可口些也有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等一起煎煮的。
還有把茶粉篩細加水調(diào)成糊喝的,就是所謂的“吃茶”。
聽起來是不是不可思議?
其實我們現(xiàn)在的“喝茶”的泡茶方式要宋元才會出現(xiàn),要是電視劇中出現(xiàn)宋元以前的人泡茶的,不要懷疑,肯定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