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膏茶
在唐代、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制茶工藝大體是蒸焙、研末和凝膏三個步驟,因為研磨成粉后加以凝結成膏狀,所以代稱研膏茶。
蠟面茶
蠟面茶也有稱為臘面茶。在唐代早些時期,研膏茶是一種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漸隨后由于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茗規(guī)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時期,在茶中滲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貴的香料,把自然茶發(fā)展成為香料茶已經(jīng)成為很普遍的現(xiàn)象。由于茶質特佳,芬香撲鼻,沖泡后有乳狀物泛于茶湯之上,與溶蠟相似,所以定名為蠟面茶,后人訛為臘面茶。
大龍團
北苑龍鳳茶是一種餅狀茶團,屬蒸青片類,龍鳳茶團面上印龍鳳花紋,龍紋稱龍團、團龍、鳳紋稱鳳團、團鳳,合稱龍團鳳餅?!∮小懂嬡酚洠?ldquo;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
小龍團
慶歷間蔡襄所造的小龍團茶不僅是制作精細,產(chǎn)量極少,一年只造出十斤。蔡襄造小龍團以十餅為一斤(十六兩制),即一餅只有一兩六錢分作八份,每份僅有二錢重。賞茶尤如秤金。
密云龍
宋熙寧四年(1071),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始制密云龍,二十餅重一斤,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緋”色包裝為賞賜大臣,“黃蓋”包裝為御用“玉食”。 當時宣仁皇帝因被丐賜密云龍鬧得不得安寧,感嘆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龍算了”,然而密云龍茶的名聲卻更大了。
龍園勝雪
最高峰當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鄭可簡任福建路運使,始制銀線小芽,號龍團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