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繁殖一般采用小鱗莖、鱗片、珠芽等器官進行無性繁殖。其缺點是繁殖系數(shù)低,長期無性繁殖還會導致病毒積累引起品種退化。 在百合研究生產中,已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進行快速繁殖,以解決引種過程中,由于無性繁殖系數(shù)低造成的難于快速擴大推廣的困難。我國上海百合試管苗早已出口荷蘭。在新品種培育、莖尖脫毒苗培養(yǎng)上,組織培養(yǎng)也是有效方法。 1.外植體 百合的鱗莖盤,鱗片、珠芽、葉片、莖段、花器官各部和根等等,用作外植體,都有能分化成苗。各種外植體培養(yǎng)時,都可切割成5-8毫米左右的小塊或切段。 2.材料消毒 洗凈的材料,先用70%的酒清浸搖30-60秒,然后用飽和漂白粉上清液或0.1%升汞溶液消毒10-20分鐘(視材料健幼而異),無菌水漂洗4-8次,即可按無菌操作切塊(段)接種?;ㄆ鞴俚扰囵B(yǎng)時,常取未開放的花蕾,消毒后切開,取其內材料接種。 3.培養(yǎng)條件 溫度20-25℃,光照800-1200lux,每天9-14小時照明,培養(yǎng)基ph值為5.6-5.8。 4.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結果 一般用瓊脂固體培養(yǎng)基,常用配方是ms+蔗糖或白糖30克/升,按需加入各種植物激素。 (1)無菌種子播種 用1/2ms,不加任何激素。種子可萌發(fā)為無菌實生苗。 (2)鱗片、葉片培養(yǎng) 用ms+ba 0.1~1.0+naa0.1~1.0毫克/升。對于不同種或品種的百合,激素含量與種類不同,以后鱗片或葉片都可產生小鱗莖狀突起而分化成苗。在高naa低ba的培養(yǎng)基上,可1次形成完整植株,但幼苗根部有腫脹現(xiàn)象。相反,高ba低naa時,能形成大量小鱗莖狀突起,從中分化出芽而無根。這樣的苗子可轉入生根培養(yǎng)基上(ms+iaa1+ba0.2,或ms+naa0.8~1.0毫克/升+ba0.2毫克/升,培養(yǎng)基ph值為5.8?;蛴胣aa、iba代替iaa),使其壯苗生根。杜永芳等采用abt生根粉替代naa和iba,對百合組培苗有良好的發(fā)根效果,最適濃度為0.3毫克/升。將生根的植株直接移入營養(yǎng)缽中易于成活。 (3)莖段、花柱和珠芽的培養(yǎng) 用ms+iaa1+ba0.2毫克/升,可以直接分化出芽。在花器官中以花絲為材料,優(yōu)于花柱和子房。麝香百合花器培養(yǎng)的植株,生長約6個月以后,即可開花。 (4)根的培養(yǎng) 以毛百合根為材料,在ms+naa0.5~1.0毫克/升的培養(yǎng)基上,形成腫脹的粗根,將其切成小段,轉到ms+ba2+naa0.2的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便能分化出苗。而輪葉百合在上述培養(yǎng)基上不形成腫脹的根段。毛百合試管苗經5-6個月后,能形成直徑17毫米左右的鱗莖,移栽后成活情況良好。一些品種如rainbow hybrid和pink perfection的試管苗移栽后一年半,即開出大而美麗的花朵。 (5)胚培養(yǎng) 培養(yǎng)時仍以ms培養(yǎng)基較好,蔗糖濃度視種類而異,常在20-40克/升間。ph什以5.0較為適宜,naa用量只宜在0.01-0.001克/升間,加入適量ba有利幼胚成活。高ba會抑制胚根的產生,并促進胚組織愈傷組織化。通常先用ms+ba1+naa0.1培養(yǎng)促進愈傷組織生長,然后將長大的愈傷組織轉移到1/2ms不加任何激素的培養(yǎng)基上,約2個月后,可形成大量的不定芽,延長培養(yǎng)時間,就會生根,產生出完整的雜交后代。 (6)百合無病毒培養(yǎng) 百合主要受花葉病毒等侵染,引起品種退化,鱗莖變小。培育無病毒苗仍是當前防治病毒的有效方法。因為病毒在植物體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幼嫩的莖尖分生組織中病毒含量微少。甚至不含病毒植株。 取材:在消毒的百合嫩梢上取0.2-0.3毫米的莖尖分生組織,或先進行鱗片培養(yǎng)(通過砂培或試管培養(yǎng)),待形成小球莖后,在其上剝離分生組織進行培養(yǎng)。 培養(yǎng):接種好的百合莖尖分生組織,通常置于25-28℃的溫度,光照強度初期1000-1500勒克斯、后期3000勒克斯,16/8小時的光暗周期的條件下培養(yǎng)。采用過的培養(yǎng)苗有: white、barker、kassanis、改良ms以及niels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