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4年第六代詔王異牟尋為了南詔國運(yùn)昌盛、江山永固,仿照大唐封丘岳四瀆,五岳分別是東岳烏蒙山、南岳蒙樂山、西岳高黎貢山、北岳玉龍雪山、中岳點(diǎn)蒼山,在這五岳中只有南岳是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種茶樹。南岳蒙樂山被詔王敕封為神山,南岳產(chǎn)的茶必然是南詔國所有茶區(qū)中身價最高的、地位最高的茶。
在南岳種茶的族人是上等民族、高貴民族南岳的山腳有銀生城,銀生城被記入了《蠻書》,銀生城附近的山產(chǎn)茶的事也被記入了《蠻書》。其實(shí)樊綽并不是第一個知道銀生茶的大唐官員在樊綽寫《蠻書》之前,南岳(蒙樂山)產(chǎn)的銀生茶早已送進(jìn)南詔王宮,到過南詔國國都的大唐官員們早已喝過南岳產(chǎn)的茶。
《蠻書》是樊綽所寫的,但樊綽并沒有進(jìn)到過南詔,他只到過安南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公元863年南詔與大唐在安南(越南)交戰(zhàn),大唐指派綽收集南詔情報,以謀對付南詔的決策。為完成使命,樊綽收集了南詔的很多信息資料,編成冊交給了朝廷,這冊子就是《蠻書》。
樊綽在寫《蠻書》時參考過之前到過南詔國國都見過詔王的幾位大唐官員留下的書錄,大唐官員崔佐時公元793年到過南詔都城,袁滋于公元794年到過南詔都城,齊休于公元823年到過南詔都城,這三位大唐的高級官員都會曬過詔下,他們都見過南詔王宮內(nèi)如何喝茶,南詔的引爽(禮賓司)也一定會煮茶救待大唐官員。
研究過南詔史的學(xué)者都知道,這三位大唐官員回到大唐后都寫過有關(guān)南詔的書,記下過很多在南詔的所見所聞。樊綽知道銀生城界諸山產(chǎn)茶的信息,無疑是從崔佐時、袁滋、韋齊休等官員留下的書和資料中獲得的。大唐人最早知道南詔茶葉信息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并不是樊綽,而是崔佐時、袁滋、韋齊休等人,崔、袁、韋三人寫的書早已失傳,只有樊綽的《蠻書》留傳下來使我們還能找到點(diǎn)南詔產(chǎn)茶、南詔貴族喝茶的歷史信息。本內(nèi)容來自《茶出銀山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