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形狀各式各樣,但是最常見的就是沱茶、餅茶和磚茶,
而這三種中,最最常見的當屬普洱茶茶餅了,也就是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的來歷
七,在中國是一個吉祥如意的數(shù)字,七子作為多福的象征,很久以前在南洋一帶就深入人心,普洱茶七子餅這種規(guī)制起源于清代。 清政府為了便于對云南茶商征稅,《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準,云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3。6市斤),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于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三千。”在政府強制規(guī)定下,云南的藏銷茶形成了七子的規(guī)制,但是還沒有形成七子餅的叫法。
清朝末年,隨著政府管控的松懈,茶葉市場上普洱茶的形制漸漸多了起來,比如寶森茶莊的五子圓茶,人們?yōu)榱思右詤^(qū)分,就將七個一筒的稱為七子圓茶,但當時只是對這種茶形制的一個叫法,并不是商標,也不是商品名。
民國初年,因為茶餅重量和形制日益混亂,行業(yè)競爭壓力巨大,一些地區(qū)的茶商成立商會,試圖指定統(tǒng)一的市場標準,比如思茅茶葉商會在民國十年左右商定:每圓茶底料不得超過6兩,但是有錢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豐”號就不聽規(guī)定生產每圓6兩五錢每筒8圓的“八子圓”茶,不公平的競爭下,市場份額一時大增。
解放以后,茶葉收歸國營,1952年3月1日,云南茶葉公司所屬的各個茶廠同意使用中茶公司的商標,生產“中茶牌”圓茶,一直持續(xù)到1972年2月28日,70年代初期,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為了更有利于宣傳和推廣,就將圓改稱餅,自此,就有了七子餅茶這樣一個吉祥的名稱,中茶牌圓茶隨即淡出歷史舞臺。成就了七子餅緊壓茶的霸主地位。
制作過程
1、將毛茶按照客戶的要求稱好放入蒸桶內。
2、將蒸桶放到蒸汽灶上,把茶葉蒸軟。
3、蒸上幾分鐘后,先把內飛放入裝茶葉的紗袋底部,然后將茶倒入紗袋揉捻成型。
4、把揉捻包好的茶,放在木板上,將石模重重壓下。
5、石模壓下后,人站在石模上用力均勻的在上面踩壓。一定要四周踩到位,否則餅壓出來厚薄不均就不好看了。
6、踩壓三到5分鐘后,再等上20分鐘左右。取出放在木架上,自然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