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砌體結構是用磚砌體、石砌體或砌塊砌體建造的結構形式,在工程建設中應用廣泛。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方面應如何加強才能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們整理了相關知識點,與您分享。
1提高砂漿強度等級
墻體水平抗震力主要由砂漿與磚或砌塊之間的粘結力提供。提高砂漿強度等級可顯著提高粘結力,增強抗震能力效果。但是當砂漿強度達到m10以后,加強作用不再明顯,所以,當砂漿強度已達到m10但抗震能力仍然不足時,應采取其他輔助抗震措施。
2設置構造柱和圈梁
砌體結構的抗剪強度普遍較低,僅由砂漿和砌體砌筑而成的結構抗震性能較差,可設置構造柱及圈梁提高砌體結構抗震性能,在墻體兩端設置構造柱,可以提高墻體承載力10%左右。通過對開裂墻體的約束提高砌體結構的抗倒塌能力,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必須與鋼筋混凝土圈梁連接,墻與構造柱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 斜交抗震墻交接部位必須設置構造柱,最小截面尺寸選用240mm×180mm。
3加強結構剛度與整體性
預制裝配或鋪板結構整體性和剛度較差,外力作用過大時會導致板層塌落。
應盡量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對于增強整體性及剛度效果顯著。如采用預制結構,必須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疊合層,并應采用配筋砌體。在墻體的水平灰縫處鋪設鋼筋網片,可以有效提高抗震能力。
4細部抗震構造處理
樓梯間的橫墻由于斜撐作用,破壞程度會更加嚴重。應在樓梯間四角以及不規(guī)則平面的外端對應轉角處設置構造柱,樓梯段上、下端對應墻體外增加四根構造柱,在樓梯間設置應急疏散安全島。
5開結構洞
只有在整體抗震能力有保證的情況下,才可采取開結構洞的方法。由于局部墻體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是根據(jù)該墻體的剛度占墻體總剛度的比例確定的,當某墻體抗震承載力不足時,可在墻體上開結構洞,調節(jié)地震作用在各墻體之間的分配,減少該片墻體分擔的地震作用,應注意所開洞口用輕質材料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