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過我:為什么前4泡要選擇20秒而不是更少或者更多?當然,這里指的是中生代茶(1986年至2004年間生產(chǎn)的干倉生茶)的沖泡。
相比很多動物,我們?nèi)祟惖奈队X、嗅覺還是比較遲鈍的。我們知道,泡茶時更多的人采取快沖快出的方式,統(tǒng)計來看大多數(shù)人會在10秒之內(nèi)出湯。出湯快,在降低與淡化對口腔的不適感的同時也降低了對茶品質(zhì)高低的靈敏度。另一方面,如果運用100cc投茶3克悶泡5分鐘的審評法,則容易被過重的茶湯過重的苦澀感掩蓋、混淆對茶品質(zhì)的判斷。這套審評的方法成形并適用于綠茶、花茶等的品質(zhì)判別,是否對后發(fā)酵年份老茶更有效,我抱懷疑態(tài)度。
在判斷中生代茶品質(zhì)時,選擇在洗茶一遍及前4泡均浸泡20秒就是這么來的,既不讓茶湯太淡而好壞不分,也不讓茶湯過濃而好壞難分。20秒時間的浸泡不長不短,剛好讓好茶與差茶的不同之處在我們的口舌之間表現(xiàn)出來并被我們不太靈敏的味覺嗅覺感受到。
那天泡茶喝,我沒關注泡茶者浸茶的時間,但一口99ddg-h入嘴直覺的反應是:浸泡時間少了,不但不夠20秒而且少很多。人跟人不一樣,茶跟茶也不一樣。對于中生代茶普洱茶,泡茶太輕是普通人的做法,審評悶泡是“專家”的做法,不輕不悶重手一泡才能泡出好茶真滋味,才會回甘生津、盡顯英雄真本色。
“響鼓要重錘”,既不能輕敲又不能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