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jīng)濟價值
(1) 營養(yǎng)豐富 香榧既是我國傳統(tǒng)的特產(chǎn), 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貴干果。種仁香甜可口, 營養(yǎng)非常豐富。種仁可食部分占68%, 含水分2.67%~5.04%, 粗蛋白質(zhì)36.62%, 含油率51.27%~51.7%, 灰分2.24% 。種仁, 除炒食和做糕點外, 可以榨油, 內(nèi)含不飽和脂肪酸超過任何草本油料植物, 對高血脂病人食用最好, 易消化吸收, 是一種高級食用油。
(2) 有藥用價值 有潤肺、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 可驅(qū)除腸道寄生蟲, 如蟯蟲、鉤蟲、蛔蟲等, 并有潤腸通便, 有治小兒遺尿癥之功效。
(3) 工業(yè)原料 樹皮含單寧含量3.7%~6.1%, 可提煉栲膠; 香榧種子的外假種皮可蒸鎦高級香料油, 內(nèi)含檸檬酸1.43%, 芳樟脂1.7%, 還可制作活性碳。
(4) 材質(zhì)好 木材有香氣, 紋理直、致密, 密度適中, 不翹曲、不開裂, 比重0.65, 適宜做高級家具、造船及浴室用。
(5) “儲蓄性果樹”黑荊樹的壽命長達數(shù)百年, 老樹也有相當?shù)漠a(chǎn)量, 與仁杏相似, 是一種“儲蓄性果樹”, 為子孫后代造福。香榧樹生長強健, 只要是一般松杉可以栽培的地方, 均可栽種。喜在高山峻嶺, 陰坡谷地生長, 不與糧棉和其它果樹爭地。果實耐貯運, 交通不便的山地也可以發(fā)展。
(6) 優(yōu)良綠化樹種 香榧樹姿態(tài)雄壯, 枝葉茂密, 四季常青, 是一種優(yōu)良的綠化樹種。
2 分布
香榧樹主要分布在華中、華東等地區(qū)。大致在北緯270~320, 東經(jīng)1020~1220的范圍內(nèi)。如在四川東部的烏山, 湖北西部, 安徽南部等地均有分布。浙江浙西天目山及中東部四明山區(qū)分布的最多。在華中地區(qū)多呈野生狀態(tài), 分布于1000~1600m的森林地區(qū), 有時多呈叢狀生長。在華東地區(qū)多為300~700m的丘陵谷地, 并多與杉木、馬尾松、金錢松等混生, 而在浙江和安徽作為人工栽培的最多。在浙江分布于海拔200~1000m的最多, 而在安徽黃山海拔800m以上有零星分布。
3 種類和品種
3.1 主要種類
我國香榧樹有4種:
(1) 榧樹 分布于蘇南、閩北、皖南、湖南新寧及浙江等地, 生長于海拔1400m以下。它是香榧中最有經(jīng)濟價值的一種。
(2) 巴山榧 分布于陜南、鄂西、川東北的大巴山及川東的金佛山、川西的峨眉山等地。
(3) 長葉榧 產(chǎn)于浙江仙居。種子倒卵形。種子內(nèi)皮深, 可侵入胚乳中。是一種常綠小喬木, 葉堅硬, 線形鐮刀狀彎曲。葉長, 達.5~9.1cm, 故稱“長葉榧”。樹皮灰色, 略有纖維狀, 成不規(guī)則薄片剝落, 露出灰白色內(nèi)皮。幼樹常綠灌木狀, 結(jié)果期早, 種子可榨油。
(4) 云南榧 產(chǎn)于云南省海拔2000~2400m的高山上, 胚乳皺。云南榧為常綠喬木, 高達25m左右, 呈尖塔狀、圓錐形或卵圓形, 大枝為輪生, 層次分明, 小枝繁茂, 輪生或近對生。葉條形, 排列2列, 長1.1~2.5cm, 寬0.25~0.35cm, 上面光綠色?;ù菩郛愔? 少數(shù)有同株, 球花生長在葉腋間; 種子橢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2~4.5cm, 徑1.5~2.5cm, 成熟時假種皮為淡紫褐色, 有白粉?;ㄆ?月, 種子第2年10月成熟。
3.2主要品種
中國香榧共有23個品種, 現(xiàn)在重點介紹以下6種。
(1)香榧(又稱細榧、真細榧) 產(chǎn)于浙江諸暨東溪鄉(xiāng)和紹興東陽等地。帶假種皮的種子(果實), 大小均勻, 長倒卵形, 頂部平坦, 先尖有一小尖頭, 重5g, 縱徑3.0~3.5cm, 橫徑1.5~2.5cm, 有明顯的縱條紋, 去假種皮后的種子為長倒卵形, 頂部大而基部略尖, 平均重2.25g, 殼光潔, 薄而易打碎, 種衣紫紅色, 微皺, 炒后成黑褐色, 微侵入種仁(即胚乳)中。種仁充實, 無空隙; 含油多, 炒后果仁質(zhì)松味美, 品質(zhì)為香榧之冠。在當?shù)孛磕?月中旬至5月上旬開花, 結(jié)幼果后, 越冬, 第2年9月中旬成熟。
(2)芝麻榧 產(chǎn)于浙江諸暨東溪鄉(xiāng)和紹興東陽等地。芝麻榧有3個品系: 細芝麻榧、大芝麻榧和芝麻榧。以細芝麻榧為最佳。單粒種子重, 細芝麻榧為1.3g、芝麻榧為5.3g、大芝麻榧為5.8g。殼光滑, 縱條紋不明, 內(nèi)種皮薄, 侵入胚乳極淺。細芝麻榧在當?shù)?月上中旬成熟。另2 種于9月中下旬成熟。細芝麻榧炒食品質(zhì)松脆, 香味較濃, 僅次于香榧。而另2種芝麻榧僅宜于榨油。
(3)大圓榧(別名假榧、草榧、灰盆榧等) 產(chǎn)于浙江會稽和天目山區(qū)。樹勢強、干粗大, 大枝斜生, 小枝平展。葉茂密, 呈鐮刀形, 微反卷。葉與葉間較稀疏, 易于與其它品種相區(qū)別。帶假種皮的種子為圓形或倒卵形, 重15.2g; 去假種皮的種子為長圓形, 重7.2g。殼厚, 表面有明顯的寬皺紋, 內(nèi)種皮厚, 而深陷于胚乳內(nèi), 種仁不飽滿, 硬而品質(zhì)差, 成熟期遲, 適應性強且生長旺盛, 可做香榧砧木, 種仁多, 可榨油或作為藥用。除大圓榧外, 還有圓榧和小圓榧, 其重量分別為3.4g和1.4g。
(4)獠牙榧(別名尖榧)產(chǎn)于浙江諸暨等地。種子細長, 似獠犬之牙, 故名曰獠牙榧。又因種子兩頭尖, 又叫尖榧。帶假種皮的種子為細長橢圓形或倒卵形, 種子長橢圓形, 重1.8g, 外種皮粗糙, 縱溝稍明顯, 內(nèi)種皮紫紅色, 微陷入胚乳內(nèi), 種仁質(zhì)地硬, 香氣少, 品質(zhì)差。9月上旬成熟, 多做藥用?;蜃鳛橄汩颊枘?。
(5) 茄榧 產(chǎn)于浙江會稽山區(qū), 樹勢強, 主干高大, 枝粗葉長, 易于與其它品種區(qū)別, 帶假種皮的種子為長圓形, 重10.6g。種子為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 頂部鈍圓, 基部漸尖, 表面平滑, 種仁質(zhì)較粗, 種皮陷入胚乳內(nèi)較深, 種子重3.4g。9月上旬成熟, 多作為香榧砧木。
(6)米榧 產(chǎn)于浙江會稽山區(qū)。根據(jù)成熟期分為早米榧和遲米榧2種。兩者樹勢均較弱, 枝細軟, 分枝多, 早米榧帶假種皮的種子為圓球形或短倒卵形, 重7.6g, 假種皮有時不易與種子分離。種子近圓形或短倒卵形, 皺紋甚淺, 9月上旬成熟。遲米榧帶假種皮的種子為長圓形, 重8g。種子尖卵圓形, 皺紋較深, 表面較粗糙, 內(nèi)種皮薄, 鮮紅色, 9月下旬成熟。品質(zhì)尚可, 不易發(fā)生大小年。
4 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1) 溫度 香榧樹適合于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 結(jié)果性能好。最適宜的年平均溫度為16.5℃。9~11月間, 地上部分負擔最輕, 是自身有機物質(zhì)積累的最好時機。此時氣溫高, 如有正常水分供應, 光合作用效率高, 可以合成大量的有機質(zhì), 可為第2年豐產(chǎn)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香榧對溫度的要求不太嚴格, 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并有相當?shù)目购? 冬季溫度降至-5℃, 未見凍害出現(xiàn)。
(2) 水分 香榧在年降雨量為1600mm的地區(qū)生長, 但在不同生長時期, 對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4~8月間, 從新梢抽發(fā)、開花結(jié)果、果實增大到種仁充實的整個過程, 都要求適量的水分。在4月下旬花期里, 如多陰雨, 不利于授粉, 增加落花量。5~7月間多陰雨, 易引起爛果、落果??梢哉f, 香榧具有相當強的抗旱性, 即使久晴不下雨, 未見枝葉凋萎或干死的現(xiàn)象。
(3) 光照 香榧樹是一種喜光樹種, 對光照條件的要求比較高, 枝葉向光性很強, 但幼苗需要一定的遮蔭。成林階段, 結(jié)果習性, 隨光照強弱而異, 一般陽坡的比陰坡好, 山坡比深谷強。樹冠枝葉稠密時, 枝葉自然枯落, 調(diào)節(jié)光照。
(4) 地勢 香榧多分布在海拔200~1000m之間的山地, 丘陵和平原地區(qū)也有少量分布。但在陰坡或避風山谷, 雖然樹勢好, 但結(jié)果差。凡生長在溫暖迎風的陽坡, 不但生長好, 而且結(jié)果也能好。
(5) 土壤 香榧樹對土壤條件適應性較強。土壤深厚肥沃、通氣性好的沙質(zhì)壤土或石灰質(zhì)成土生長一般較好; 粘重的紅壤、黃壤, 如能管理得好, 結(jié)構(gòu)逐步得到改善, 也能正常生長。香榧樹根系特別需要通氣, 最怕積水。所以, 采取排水、松土、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措施, 將有利于香榧樹的生長發(fā)育。
5 育苗技術(shù)
5.1 播種法
(1) 采種 采種樹應選擇盛果期生長健康, 所結(jié)種子品質(zhì)優(yōu)良的母樹。應在成熟期假種皮自青綠變?yōu)辄S綠色, 且微微開裂, 內(nèi)種皮已呈紫紅色時采收。如過早采收, 種子未充分成熟; 如過遲采收, 種子開裂脫落。采回后, 選充分成熟的種子作為播種用的種子。將其薄薄平攤于陰涼處, 切不可堆放, 以免發(fā)熱而降低種子的發(fā)芽力。然后, 剝?nèi)ゼ俜N皮取出種子備用。每100kg香榧果, 可得40kg的種子, 每公斤種子約400粒, 但各品種、品系有所差異。
(2) 種子處理 香榧種子多采用沙藏層積, 在底層放6~7cm厚濕沙, 然后一層種子約3~4cm厚, 再同樣厚度一層濕沙, 交替堆至45~60cm為度, 最上一層沙要厚一些, 約6~10cm。為了使底層種子通氣, 在數(shù)量大時, 可用竹筒, 打通各節(jié), 其上鉆幾個孔, 插入其中, 以便通氣。如果是在露天地堆積沙藏, 四周開排水溝, 其上蓋薄膜草席, 以防日曬雨淋。也可不分層, 用5倍于種子體積的濕沙混合拌勻, 堆積在室內(nèi)或露天地。沙藏用沙必須經(jīng)太陽曬過消毒, 然后加水濕潤。濕沙貯藏的目的, 是使在沙藏過程中種子本身所含水分能保存, 而不是由沙中的水分來供應給種子。沙藏期間的溫度, 宜保持在7~3℃之間, 過高過低都不好。如沙藏時間過長, 可在中期或分2~3次翻開檢查, 并且將下層種子放在上層, 上層翻到下層, 使?jié)駶櫨鶆? 以防腐爛。
(3)